假期必须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

近期,全国疫情防控工作进入新一轮攻坚阶段,特别是教育系统,由于人员密集性高、中小学生年龄小、大学生流动性强等特点,面临着严峻挑战。目前,上海等地疫情反复,再次提醒我们,即将到来的“五一”假期人员流动增多,疫情防控形势更为复杂,教育系统必须把握好这一疫情防控的关键期,继续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坚决杜绝侥幸心理和松劲心态。

近日,教育部印发通知,部署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统筹做好2022年“五一”假期教育系统疫情防控工作,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不放松、“动态清零”总方针不动摇,压实“四方责任”,落实“四早”要求,通过“两个加强”来进一步巩固拓展疫情防控成果,提高科学精准防控水平,确保广大师生生命健康和校园安全稳定。

加强学生“五一”假期期间的安全预警。“五一”假期正值春夏交替之际,由于连续近三年的疫情防控鏖战,或多或少导致部分师生和家长出现思想上麻痹、情绪上厌战、心理上松懈侥幸的现象,这时必须提早进行安全预警和健康教育。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一方面需要与属地政府密切配合,形成一致协调的政策行动,主动融入属地联防联控机制,全方位、无死角地通过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广泛普及疫情防控知识,特别是针对奥密克戎变异株“高传染性、高隐蔽性”特点,引导广大师生和家长科学理性地看待疫情,不过度焦虑的同时也能够有意识地增强自我防范意识、防护能力,主动筛查和报备,全面落实属地、部门、单位、个人的四方责任,建立全社会共同防控体系,形成防疫合力;另一方面需要根据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不同阶段性特点,进行差异化的重点部署,按照“一地一策、一校一策”的原则,细化学校防控方案,完善疫情应急处置预案,既不重重加码,也不简单“一刀切”执行或“形式化”操作。

对于中小学、托幼机构等,需要制定严格的方案,避免测温、分区消杀、“一米线”等时松时紧。有些高校为了高效简化管理,在核酸检测、校园通行管理等方面存在一些防控措施有意或无意放松现象,假期生活安排上存在重物质保障、轻心理情感引导的现象,埋下了隐患。因此,要按照《学校教职员工疫情防控期间行为指引(试行)》,积极落实相关要求。针对“五一”期间有可能发生的突发疫情,要提前做好应急预案,加强演练,有效快速应对突发疫情。要加强人文关怀,对后勤、保卫、医护、学工等坚守一线的工作队伍和师生教职工多关心,全力做好后勤保障,维持校园良好秩序。

加强智能技术赋能疫情防控和健康监测的应用实效。“五一”期间,各地教育部门和教育工作者可充分利用网络和智能技术,有意识地注重与教育专网、教育新基建和数据底座的联通应用,提高疫情防控的科学精准水平和效能。基于物联网和人脸识别的数据收集与检测,通过大数据的分析与应用,打通人员流动洞察、疫情筛查、学校管理与疫情防控“察、验、管、控”四个环节,做到教育系统疫情防控的精准管理。同时,教育部门及高校,要与属地政府及公安、医疗卫生、工商等部门,共同进行数据库打通与比对,对重点区域、单位和群体进行联动协查,重点加强动态监测,启动大数据预警机制。从“源”管控,“数”说动态,精准预测,完善多点触发的监测预警机制,切实做到早发现、早报告。

来源:《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