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赋能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全周期管理的四维路径

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全周期管理是运用全周期管理的理念和方法,通过贯通责任、业务、技术等全要素,实现资产管理的全链条连接,以系统思维、成本管理等理念看待资产管理的全过程,动态监管资产管理的全流程。全周期管理注重用全过程视角、动态视角和生命视角来看待管理问题,强调对管理对象进行全过程、全方位和全要素的整合。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涉及要素多、领域广、范围大,管理碎片化,且其采购、使用、共享、维修与处置等阶段均处于动态变化中,具有周期性特征。同时,国有资产的属性差异、归属以及利益协调问题加大了管理难度,其管理更强调协同性、整体性与系统性。 

数字化是赋能国有资产管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实现勤俭办一切事业目标的重要抓手。因此,明晰数字化赋能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的逻辑理路,有利于将数字技术嵌入资产管理的全要素、全流程、全链条和全功能,实现国有资产的全周期管理,从而提升国有资产运行保障能力。 

全要素融合:构建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数字化结构体系 

政府数字化转型包括3个方面,分别为面向数据的治理、引入新兴治理技术、治理场域的拓展。技术执行理论又从制度和组织安排的角度探讨技术与组织之间的互动,故笔者将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数字化转型的基本要素分为数字技术基础、应用场景和组织制度3个方面。促进国有资产数字化转型的要素融合就是要促进技术、制度与组织的互嵌,构建国有资产管理数字结构体系,提升国有资产管理效能。 

技术与技术互联。一方面,技术为资产管理提供数据资源。通过建设可操作的国有资产管理数字基础设施,连接资产与管理需求,使得管理可视化,需求可感知;另一方面,技术的协同奠定了资产高效管理的基础。通过泛在感知技术与大数据分析技术的连接,形成国有资产管理数字生态系统,为国有资产价值管理与实物管理、预算管理与监督管理打下坚实基础。 

技术与制度互适。从技术到制度强调的是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发挥主观能动性,依据技术应用前景与特性谋划国有资产管理数字化模式。可依据《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条例》以及其他法律法规,并结合本部门情况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从制度到技术则是强调数字化技术不仅缩短了业务流程,还能够促进制度的转变,如公务用车平台推动公务用车标准化、制度化管理。 

技术与组织共生。立足于组织管理和治理场景的需求,权力结构、资源配置和体制机制的重塑有利于更好释放数字技术的作用。在国有资产管理的维度下,技术在挖掘需求的同时也重塑了组织制度与结构,发挥了效能。一方面,技术使用能满足国有资产管理的需求。资产主管部门因集中统一管理需求采用了技术归集数据的功能,加上对于专业人才的培训与数字技术的接纳,逐渐适应了技术思维。另一方面,技术的使用更新了现有组织制度,改变了国有资产管理结构。 

全流程再造:重塑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数字化管理价值 

国有资产全周期管理包括配置、使用、处置等一系列流程,要求以全周期管理理论的全系统、全成本、全过程3个层面对国有资产管理流程进行设计,做到树立系统思维,关注全成本管理,实现全流程管理,推动国有资产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和智能化。 

树立系统思维。系统思维从系统的整体观点出发,把系统的整体结构、运行和整体优化目标放在突出位置。树立系统思维,要摒弃“重财轻物”“重用轻管”思想。一方面,对单个国有资产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利用数字存储技术详细记录资产的购入日期、首次使用日期、使用期限及性能指标等数据,在资产使用过程中使用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测,决定资产的维修或处置,充分挖掘国有资产使用价值;另一方面,在整体上把握国有资产的存量、增量管理,记录国有资产变动情况,利用智能算法分析资产大数据,为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关注全成本管理。全成本指针对资产生命周期中可能损耗的资金做预算,同时培养管理者的成本意识与开放共享理念。成本意识是在保证服务质量与效果的同时,计成本与代价。开放共享理念是不执着于产权的持有,利用好闲置资产,做到循环利用。这二者与数字化提倡的理念相吻合,实现数字化全成本管理,要做到两点:一是更新平台设计理念,将成本意识与开放理念作为数字平台设计的理念,让管理者在掌握数字技能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和践行全成本管理。二是实施全成本管理,针对研究过程中发现的因经营性房产收入归入国库,而维修却因缺少财政保障需各行政单位自行出资,出现经营性房产无人愿管的现象,实施全成本管理迫在眉睫。 

推进全流程管理。全流程管理需要依靠健全处置决策内判机制的数字化平台,针对不同类型国有资产的使用、共用共享进行智能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以国有资产管理的平台型数字治理为载体,以资产信息数据作为数据库基础,再以制度嵌入平台流程,通过业务需求导向数据的分析及使用,对国有资产全成本、全过程进行系统的透明化闭环管理。以公物仓建设为例,建设公物虚拟仓,需将落实管理责任与完善基础管理、追责、绩效等制度并行。在配置、使用、维修、处置与收益5个环节中,虚拟仓也要与实体仓连接,做到入仓资产分类储存、详细记录,专项资金动态维护。以“线上虚拟+线下实体”的方式实现资产科学配置、闲置资产有序使用与处置,提升国有资产管理的智能化水平。 

全链条连接:优化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数字化管理机制 

在国有资产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管理者通过理顺国有资产数字化运作机制,串联管理过程中涉及的平台、数据、业务与责任等要素,连接平台链、共享数据链、贯通业务链、压实责任链,实现国有资产管理的全链条连接,强化国有资产管理的协同性与连贯性。 

建立平台链。在国有资产管理数字化过程中,资产信息大数据平台、云数据中心及公共信息平台连接形成平台链,管理者得以充分利用数据资源挖掘国有资产价值。一方面建设数字平台,通过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实行数据清洗、脱敏、建库等,建立国有资产大数据平台,将数据传入云数据中心平台。利用Web接入云数据中心平台,实现国有资产数据的存储、调用和共享。另一方面,建立平台与公共信息平台的连接,通过国有资产数据共享,实现国有资产的高效配置与处置。 

共享数据链。构建数据共享链,需从标准化和信息保护两方面规范国有资产数据共享机制。一方面,统一各部门各行政单位数据接口,形成国有资产管理数据库系统,保证数据链畅通。另一方面,根据数据分级保护原则,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使资产预算、政府采购、资产核算与决算产生的数据有序流通,实现信息集成。同时,建立囊括多部门、多地域、多年度的信息数据流通平台和统一的身份认证门户,实现全要素、全流程、全周期数据共享,形成全方位资产管理数据链。 

贯通业务链。避免在已有的数字化平台基础上重复投资、交叉建设,需贯通业务链,发挥业务平台“1+1>2”的效用。一方面,各业务平台可以与旧的国有资产信息管理系统联通,统一归入机关事务部门“一网统管”的数字化平台。在一体化平台建设的基础上,从泛在感知技术、数据集成技术、物质储调技术、采购管理技术4个业务领域延展国有资产管理链条,连接各业务平台数据库,实现公务用车、办公用房以及公共机构节能等应用场景互联互通。另一方面,利用互联网技术的云空间,做好“资产云”维护与扩容,业务流通信息共享一张网,实时掌握国有资产总量、结构、使用以及变更情况,实现业务“线上+线下”精准对应。 

压实责任链。在建成管理流程与应用场景的数字化平台以后,需要落实资产的管理责任。运用“泛在感知”技术形成国有资产虚拟存在形式,线上办理国有资产的权属登记,线下明确各种资产的责任人与管理人并录入系统,建立双线实时管理监测系统,打通国有资产使用与管理责任链。同时,数字化过程中也要压实数据安全责任,以“谁生产谁负责”的原则保证数据链更新,对关键信息建立保护机制。 

全功能集成:强化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数字化效能评价 

做好国有资产数字化制度规划与顶层设计,构建一网统管的制度保障,形成国有资产管理的现代治理制度体系,充分发挥国有资产保障事业发展、完善公共服务的作用,实现国有资产的集中统一管理,最大化发挥机关事务管理的服务、保障与管理职能。 

服务功能的满足。使用数字技术管理国有资产,可以精简办事流程,促进信息跨层级流通,转变决策体系,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率和服务效能。如公务用车、办公用房、公共机构节能、公务接待以及公物仓等“一张网”“一个平台”等技术,整合了调剂、构建、建设和租用等多样化配置需求,能快速满足服务对象需求或方便管理者进行资产配置调整。 

保障作用的发挥。通过国有资产管理数字化和法治化的深度融合,推动建立内容全面、规定具体、要求明确、层次分明、协调统一的数字化配套制度体系,厘清国有资产管理职能权限,重置分工与协调角色。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在资产配置、使用与处置等各个环节进行把关,发挥国有资产保障机关事务运行和公共服务的作用。 

管理职能的实现。通过做好数字化统筹规划,加强顶层设计与引领,构建国有资产数字化标准体系,出台技术、接口与服务标准,做到资产数据信息化、业务平台互联互通,能够提高国有资产管理效率。资产管理部门在掌握资产权属、使用与处置各流程信息的基础上,尝试扩展数据使用与流通的范围。因信息资源的重新分配可能隐藏着其背后行为利益主体格局的变动与调整,利用国有资产数据控制权,与政府其他部门建立数据共享处理系统与业务流程整合。这样一来,政府工作人员在平台中申请所需物资时,就强化了集中统一管理功能。同时,技术的无感监测也能够辅助资产管理部门展开监督工作,助力资产管理更高效。 

    文章来源: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官网